返回

你了解爱的艺术吗?

AI 摘要
这篇文章探讨了作者对爱情、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引用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来探讨爱的本质和重要性。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类解决孤独感的方式,强调了爱的自由和包容。文章还提及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以及对自我和他人的尊重和爱的重要性。弗洛姆的观点涵盖了个人内省、自我成长和真正理解爱的意义。整体而言,文章呼吁人们学会爱自己、理解他人,并通过爱去改善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体现了对人际关系和爱情的深入思考。

或许我不是一个懂得如何去爱人的人,我时常陷入一种自我否定的焦虑当中,当我发觉自己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它会让我身上的缺点被无情地放大,我并不畏惧在喜欢的人面前暴露这些缺点,因为这就是真实的我,因此我从来不喜欢去塑造别人,让别人成为我心目中期待的样子,可是我会忍不住去塑造我自己,尤其是在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发现我身上的缺点或者问题的时候,我习惯了对自我严格,虽然我知道这个过程注定痛苦,可是你能告诉我,爱到底是什么吗?如果爱不足以让我们改变,我们喜欢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自己、怎样的别人?

弗洛姆这本《爱的艺术》是我自己为自己挑选的一本书,在我买了 Kindle 以后,我将我的时间安排在看书和学习上,因为我的确很喜欢读书,而我这种理性的性格有时候难免让人讨厌,所以读书特别是选择去读人文类书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在刻意地稀释这种理性思维造成的影响,《黑客与画家》里告诉我们一件事情,聪明人不被周围人喜欢是因为他们比周围人聪明,当谈恋爱越发地被人们改造成一种套路,我们对爱的定义或许会越来越模糊,可是爱作为一种大自然间普遍存在的情感,我坚信它是一种相当原始而简单的事情。

弗洛姆认为,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逐渐意识到生不由己、意识到死的必然、意识到孤独和与世隔绝、意识到面对社会和自然的威力时的无能为力,所以,所有生活在不同文化和时代里的人,都面临着一个同一个问题,即:如何克服这种孤独感。古人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其实何止是古来圣贤,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所有人,从出生到死亡都不可避免地被一种孤独感包围者,曾经和别人 讨论过这个问题,我对人情颇为淡漠,因为我觉得除了能够真正将彼此联系起来的两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你永远无法找到真正能让你灵魂皈依的地方,这种感觉并非是由血缘或者金钱这样的关系来维系,一个人的孤独与一群人的孤独,在整个宇宙间看起来,其实没有什么不同。

爱的确是一门艺术,可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它像是某种缥缈甚至是难以揣测的情绪,你不能用一种非常理性的眼光来审视和定义它的存在,弗洛姆说:“不是拥有财物的人是富裕的,而是给予他人东西的人才是富裕者”,可现实是并非你不顾一切地对一个人好,就能赢得一份让你感动的爱情,所以在经历过挫折以后,我不再考虑一味地索取或者付出,我喜欢将这个过程叫做分享,人们在分享的过程中认识彼此、丰富彼此、提高彼此的生命感,这是我认为在爱情中我们需要去挖掘的一种潜质,如果一个人没有生命力,就不会有创造爱情的能力,所以当我们试图爱一个人之前,我们首先要学会爱我们自己,而弗洛伊德将这种人的自我欣赏叫做“自恋”,除了爱情自身积极性的因素以外,爱情具有所有爱的形式所共有的因素,如:关心、责任心、尊重和理解。

爱情不是自私地占有对方或者是放弃除对方以外人的更为广泛意义上的博爱,“爱情是自由之子,永远不会是控制的产物”。或许我们穷极一生来认识自己、认识别人,可我们最终还是不认识自己、不认识别人,可我们无法阻止这种深入了解人的灵魂的秘密、了解人的核心,即“自我”的愿望将继续存在。毫无疑问,德尔斐的人箴言“认识你自己”表达了我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愿望。白昼和黑夜表面看起来是敌人,但它们却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因为相爱就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事情。而从广义的爱的定义来看,中国古代先哲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很好的表达了这种观点,弗洛姆说:“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我指的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即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以前以为爱是自私地占有一个人,是对除对方以外的人表现得漠不关心,可后来逐渐发现,我们对自己的爱远远超过别人,这或许不能叫做爱吧!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更本质的意义在于我们希望认识些有趣的人,做些有趣的事情而已,这意味着我们常常试图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我们习惯了在朋友圈里晒美食、晒旅游、晒自拍等等约定俗成的处事方法,亦如我们生来就渴望被人理解、被人喜欢一样,而这一切更本质的原因,我们现在称为“刷存在感”,恰恰迎合了这个观点,我们想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我们的印记,即使这些方式方法看起来并不是我们最初喜欢的样子,弗洛姆将在这个观点理解为“超越自己”的追求,这一追求属于人的最基本要求,即“人对自己的纯生物作用不满,他不能忍受自己仅仅是被扔进这一世界的小卒。他一定要感到自己是创造者,是能超越处于被创造者消极地位的生命。满足这一要求有许多可能性,最自然和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母亲对自己创造物的关怀和爱”。所以,我们渴望被人喜欢、被人理解都是因为我们希望生来独特、生来不同,而这一切都源于父母对爱的一种创造力。

我们常常表现出,一种试图要要证明比别人过得更好的心态,仿佛在朋友圈或者微博这种社交平台上,我们能找到更多的自豪感,可我同样知道,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站 Facebook,背后却是由一个有社交障碍的人创造出来的,我们都渴望让别人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这不同于社交场合里那种客套的场面话,对此,弗洛姆认为,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讲述这种方式来打破人与生俱来的这种孤独感,“讲述自己的生活,叙述自己的希望和恐惧,谈出自己幼稚的或者不成熟的梦想,以及找到面对世界的共同利益——所有这一切都是克服人与人之间隔离的途径,甚至表露自己的愤怒和仇恨,毫无顾忌地交心也都被看作是亲密的表现”,我们对爱的终极理解其实应该是,我们通过爱一个人,进而爱全人类,爱一切生命,我们从自我的生命的本质出发去爱对方,并且去体验对方的本质,爱情是意志的行为,是人作的一项把全部生命交付对方的决定。

圣经中“爱他人如同爱己”的说法,说明了对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特性的尊重,爱自己,理解自己同尊重、爱和谅解别人是不可分割的,爱我同爱他人是紧密相连的。中世纪德意志神秘主义哲学家和神学家,爱克哈特有一句关于自爱的格言:“你若爱己,那就会爱所有的人如爱己。你若对一个人的爱少于爱己,如果你不是爱所有的人如同爱己,如果你不是在一个人身上爱所有的人——因为这个人就是上帝和人。一个既爱自己又爱他人如同爱己的人就是这样的人,一个值得这样评价的人”。我们来到世界上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如何去爱一个人,其实是在寻找一种探索生活所需要的信仰,因为生存或许会非常容易,可是学会生活或许会非常困难,我们努力提高生活质量,源于我们对自己和伴侣的一种爱,希望让彼此变得更好。

或许对弗洛姆本人而言,这本《爱的艺术》更像是 他对自我的一种内省,因为他的爱情基本上在持续地遭遇着失败,他曾经和四个不同的女人结过婚,所以他在这本书里提出的大量观点都来源自他自己的感情经历,他早期研究过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而事实上,因为对爱的无能为力让他真正找到了爱的能力,我们在年轻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个非常喜欢,可我们却无法给她想要的生活的女孩子,或许我们都需要用一生去领悟爱的真正含义吧,就像弗洛姆这本书是建立在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基础上的,我不认为我此刻已经读懂了这本书,可是它对我的确非常重要,我总要学着去爱别人,让自己变得更好!

Built with Hugo v0.126.1
Theme Stack designed by Jimmy
已创作 273 篇文章,共计 1032286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