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Featured image of post 视频是不能 P 的系列:使用 Milvus 实现海量人脸快速检索

视频是不能 P 的系列:使用 Milvus 实现海量人脸快速检索

AI 摘要
本文探讨了如何利用 Milvus 向量数据库实现海量人脸数据的快速检索。作者首先回顾了人脸识别项目中遇到的挑战,包括性能下降和快速判断人脸是否在样本库中的问题。随后,文章介绍了向量化的概念以及 Milvus 的核心功能——相似度检索。通过详细的步骤和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安装 Milvus、创建集合、插入数据、创建索引以及执行相似度搜索。此外,文章还讨论了 Milvus 在人脸识别上的应用,包括提取人脸特征、写入向量数据库以及查询最相似的人脸。最后,作者对使用向量数据库进行人脸识别的尝试和探索进行了总结,指出尽管向量数据库可能无法完全避免循环结构的宿命,但在样本数目不大的情况下,其优势并不显著,但仍然是值得尝试的方案。

最近我一直在优化一个人脸识别项目,这个过程令我深感科学的尽头永远都是殊途同归。一年前,我使用 dlib 实现人脸识别时遇到了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一是因为人脸样本数目增加导致性能下降问题;二是如何快速地判断目标人脸是否在人脸样本中。然而,在经过虹软人脸识别 SDK 的折磨后,我意识到这两个问题实际上从未消失。它们总会在某个合适的时机突然跳出来,然后开始无声无息地敲打你的灵魂。果然,“出来混还是要还的”。现在重新审视这两个问题,我认为,它们本质上是1:1 和 1:N 的问题。在使用虹软人脸识别 SDK 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即:当目标人脸在人脸数据库中时,识别过程非常流畅;可当目标人脸不在人脸数据库中时,识别过程就异常卡顿。结合使用 dlib 做人脸识别的经验,我猜测魁祸首可能是频繁的特征对比。相比于输出一个枯燥的结论,我更喜欢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因此,这篇博客的主题是,利用 Milvus 实现海量人脸快速检索的实现过程。

从人脸识别到向量

故事应该从哪里讲起呢?我想,可以从人脸数据库这个角度来切入。当我们把人脸特征存储到 CSV 或者数据库中时,本质上是将 1:N 问题转化为 1:1 问题。因此,我们不得不遍历人脸数据库的每个样本,然后选取与目标人脸最相似或最匹配的那个。这意味着,人脸识别的效率将受到到样本数量和相似度/距离计算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以虹软人脸识别 SDK 为例,其免费版提供了 1:1 人脸特征对比的接口,付费版提供了 1:N 人脸特征对比的接口。当然,据热心网友透露,官方这个 1:N 其实还是通过 1:1 循环来实现的。可即便如此,在相同的时间复杂度下,想要写好这样一个循环,这件事情本身并不容易。所以,影响人脸识别效率的因素里,还应该考虑到人的因素。在这个硬件性能过剩的时代,“锱铢必较”大抵会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谁能想到,如今训练模型的门槛变成了一块显卡呢?

通过 one-hot 编码实现的文本向量化表示示意图
通过 one-hot 编码实现的文本向量化表示示意图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向量作为全新的数据类型,是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无论是通过 CSV 还是关系型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对向量数据进行过滤和筛选都是不可直接实现的。这迫使我们需要在内存中加载所有的人脸特征数据,再通过逐个计算和对比的方式来查找目标数据。当目标人脸在数据库中不存在时,这项工作就会变得困难和耗时。这实际上代表着数据从结构化到非结构化的转变趋势。例如,在 NLP 领域,计算文本相似度的理论依据就是向量的余弦公式。而在最近最火热的 ChatGPT 中,Embeddings 模型同样是基于文本的向量化表示。如果你有学习过机器学习的相关知识,就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向量的重要性。正如刘慈欣在《三体》中所描述的那样,高维文明可以对低维文明实施降维打击。如果我们把向量看作是一种将高维度信息压缩为低维度信息的技术,那么,时下这场 AI 革命是不是可以同样视为降维打击呢?试想一下,那些如同咒语一般的提示词(Prompt)背后,不正是由无数个超出人类认知范围的多维向量在参与着复杂计算吗?

Milvus 向量数据库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AIGC 改变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编程方式,即从 DSL/GPL 逐步地转向自然语言。在 OpenAI 的 GPT4 以及百度的文心一言中,我们会注意到这些大语言模型(LLM)开始支持图片。也许,以后还会支持音频、视频、文件……等等不同的形式,而这其实就是我们经常听到“多模态”的概念。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会有更多的非结构化数据加入其中,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将不再适合 AI 时代。譬如,最为典型的“以图搜图”功能,传统的模糊查询已经无法满足复杂的匹配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向量数据库将会是未来 AI 应用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就像此刻的关系型数据库对于 CRUD 一样重要。目前,向量数据库主要有 Facebook 的 FaissPinecone、Vespa、国内创业公司 Zilliz 的 Milvus,以及京东的 Varch 等等,笔者这里以 Milvus 为例来展示向量数据库的核心功能——相似度检索。

Milvus 的安装与使用

作为一家国内公司出品的产品,Milvus 的文档写得非常详细,更重要的是它支持 Python,这是我选择 Milvus 的其中一个理由。在阅读文档的过程中,博主发现,官方非常贴心地准备了 docker-compose.yml 文件,我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拒绝这份善意的,因此,我们直接通过 Docker 启动即可:

docker-compose up -d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示例来演示 Milvus 的用法。首先,我们假设可以用一个三维向量 (a, b, c) 来表示一个人的身高、体重、年龄。此时,我们有如下图所示的人物信息:

IdNameMetrics
1小明(1.8, 75, 25)
2小月(1.75, 70, 24)
3小王(1.8, 80, 28)
4小李(1.78, 78, 30)
5小张(1.75, 70, 23)
6小赵(1.8, 76, 29)

好了,为了将这些数据存入 Milvus,我们需要创建一个对应的集合,它相当于关系型数据库中的一张表,这里定义三个字段 id、name 和 metrics,它们分别表示主键Id、人物名称和人物指标。其中,人物指标是一个三维向量:

# pip install pymilvus==2.2.7
from pymilvus import connections, CollectionSchema, FieldSchema, DataType, Collection, utility

# 连接数据库
connections.connect(
    alias="default", 
    user='minioadmin', password='minioadmin', 
    host='localhost', port='19530'
)

# 创建集合
people_id = FieldSchema(
    name='id', dtype=DataType.INT64, is_primary=True
)
people_name = FieldSchema(
    name='name', dtype=DataType.VARCHAR, max_length=200
)
people_metrics = FieldSchema(
    name='metrics', dtype=DataType.FLOAT_VECTOR, dim=3
)
schema = CollectionSchema(fields=[people_id, people_name, people_metrics])
collection = Collection(name='people', schema=schema, using='default', shards_num=2)

接下来,我们将这几个人物的信息写入 Milvus,需要注意的是,Python 中的向量其实使用数组来表示的,并且在组织写入数据的时候,我们应该按照列的方式来整理这些数据:

# 插入数据
data = [
    [1, 2, 3, 4, 5, 6],
    ['小明','小月','小王','小李','小张','小赵'],
    [[1.8, 75, 25],[1.75, 70, 24],[1.8, 80, 28],[1.78, 78, 30],[1.75, 70, 23],[1.8, 76, 29]]
]
mr = collection.insert(data)
collection.flush()

那么,现在数据已经存储到 Milvus 中,我们该如何进行相似度检索呢?为此,我们需要创建一个对应的索引:

# 创建索引
index_params = {
    "metric_type":"L2", # L2:欧式距离, IP:向量内积
    "index_type":"FLAT",
    "params":{ }
}
collection.create_index(
    field_name='metrics', 
    index_params=index_params
)

接下来,我们来编写查询条件,你可以选择使用欧式距离(L2)或者向量的点积(IP)来表示相似度,博主这里还是最经典的欧式距离,更多的细节可以参考官方文档。如下图所示,你觉得和目标人物最接近的是哪一位呢?

collection.load()

# 查询数据
search_params = {"metric_type": "L2", "params": {"nprobe": 10}}
results = collection.search(
    data=[[1.75, 72, 24]], # 查询一个身高 1.75 米、体重 72 公斤、年龄 24 岁的人物
    anns_field="metrics", 
    param=search_params,
    limit=10, 
    expr=None,
    output_fields=['id','name'],
    consistency_level="Strong"
)

答案揭晓,是小月,你猜对了吗?这说明 Milvus 返回的结果是符合我们的预期的。同理,你可以得到距离小王、小李、小张“最近”的人物,而这就是 Milvus 在向量相似性检索上的一个简单应用。

Milvus 向量相似性检索结果展示
Milvus 向量相似性检索结果展示

其实,我并不喜欢这种单调的评价体系,因为人类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可我们这个世界,好像还是更喜欢用金钱这个指标来评价一个人,或许是因为一维向量更简单一点?可你不得不承认,在将一切都转化为向量以后,你就可以从定性分析转变为定量分析,人类的一切情绪波动在 AI 的眼中,不过是单调、重复的数学计算。

Milvus 在人脸识别上的应用

现在,让我们尝试将 Milvus 运用到人脸识别上面。我们知道,在 dlib 中人脸特征值可以用一个 128 维的向量来表示。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联想。此时,Milvus 会帮我们完成相似度计算的工作,这不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吗?坦白地讲,当我看到 Milvus 需要将数据加载到内存中时,我是有一点失望的,因为我担心这一切只是某种循环结构的掩饰。Anyway,现在可以通过 Milvus 找到相似度最高的人脸,依然不失为一种新的思路。有了前面的基础,我们可以非常容易地写出下面的代码:

# 提取人脸特征并写入向量数据库
def extract_features_to_milvus(faces_dir):
    collection = None
    if not utility.has_collection('faces'):
        collection = create_collection('faces')
        create_index(collection, 'person_face')
    else:
        collection = Collection('faces')

    mean_features_list = list(get_mean_features_of_face(faces_dir))
    person_names = list(map(lambda x:x[1], mean_features_list))
    person_faces = list(map(lambda x:x[0].tolist(), mean_features_list))
    person_ids = [i+1 for i in range(len(mean_features_list))]
    mr = collection.insert([person_ids, person_names, person_faces])
    collection.flush()

# 从向量数据库中查询最相似的人脸
def search_face(collection, feature):
    search_params = {"metric_type": "IP", "params": {"nprobe": 10}}
    return collection.search(
        data=[np.array(feature).tolist()],
        anns_field="person_face", 
        param=search_params,
        limit=20, 
        expr=None,
        output_fields=['person_id','person_name'],
        consistency_level="Strong"
    )

你可能会问,实际的识别效果如何?对此,我想说的是,你不能依靠 Milvus 返回相似度最高的一张人脸。经过博主的测试,人脸识别的准确度和你每次查询数据多少有关,你至少应该返回几十个可能的结果,然后再从这些结果中选取一条匹配程度最高的数据。我个人的看法是,现阶段的向量数据库可能都逃脱不了循环的宿命,在样本数目不大的情况下,其优势并不显著。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篇文章的尝试和探索是不是就宣告失败了呢?我只能说,人有时候要试着放下对结果的执念,因为你不可能每次尝试都能得到好的结果。曾经有前辈把机器学习比作炼丹,时下流行的各种 LLM,无一不经历了反复的训练和优化,所以,你可以说,我至少了解了一种可用于图片检索的方案啊,对吧?

本文小结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将向量数据库引入人脸识别中的思路,并针对真实项目中的性能优化问题进行了探讨。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无法处理非结构化的人脸特征数据,因此在人脸识别场景下,遍历整个人脸库并逐一对比特征值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做法。现在,随着 ChatGPT 和其他大型语言模型的出现,以及类似于 Embedding 的概念的频繁出现,人们对向量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实,不管是以前的词袋模型还是现在的 Word2Vec,向量的概念一直都存在,无非是现在有更好的契机去了解这些知识。借助于向量这个桥梁,我们可以将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转换为结构化的数据。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向量是一种从高维度走向低维度的信息压缩技术。而在人脸识别的场景中,向量数据库可以帮助我们完成相似度索引的工作,即使最终的识别效果并不理想,可我们终究还是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好了,以上就是这篇博客的全部内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建议或者意见。

Built with Hugo v0.126.1
Theme Stack designed by Jimmy
已创作 273 篇文章,共计 1032286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