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语言
使用 Python 开发插件化应用程序
本文主要讨论了插件化应用的概念及其在 Python 开发中的应用。插件化使主程序能够通过扩展模块来增加新的功能,不需要对主体程序进行修改。作者通过一个示例,演示了如何使用 Python 的 importlib 模块实现插件的动态导入和运行时的 “热插拔”,并且通过 watchdog 模块实现了配置文件的实时监控和模块的自动重新加载。文章通过一个壁纸下载程序的具体实现,详细说明了如何为程序添加插件功能,并引入了 “约定大于配置” 的理念。作者还通过 GitHub 提供了更多的代码细节,便于读者进一步学习和理解。
独立博客
博客图片迁移折腾记
去年国庆期间,七牛云官方回收测试域名,导致许多博客图片无法访问。博主为解决这个问题,分享了自己的一些解决方案。首先介绍了使用 qrsctl 或 qshell 工具通过测试域名批量导出图片的方法。随后,由于没有域名,博主提出了通过 qshell 的 listbucket 和 get 命令手动导出图片的方案。博主还编写了一个 Python 脚本,解析 Markdown 文件中的图片链接,并用 qshell 下载到本地,然后通过微博图床服务上传图片并更新博客中的图片链接。博主提到,尽管微博图床在保留原始文件名方面有所不足,但通过维护一个数据库,比如 SQLite,可以存储本地和远程文件名的对应关系,甚至图片的 Base64 编码。最后,博主推荐了 WeiBox 和 PicGo 两款支持微博图床的工具。
数据分析
基于 Python 实现的微信好友数据分析
微信最近更新,允许用户自定义“发现”页面,与此同时朋友圈的复杂性在增加,人们更多设置为“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反映出人们渴望被关注却又担心隐私泄露的矛盾心理。文章通过 Python对微信好友进行数据分析,维度包括性别、头像、签名和位置,并使用了图表和词云展示结果。分析发现,性别比例失衡,男性用户多于女性;头像使用人脸的好友约占四分之一,签名中正面情感占主导,位置分析显示好友主要集中在宁夏和陕西。文章最后指出,数据可视化是手段,重要的是数据背后反映的现象和启示。
独立博客
使用 Python 生成博客目录并自动更新 README
Payne欢迎读者关注他的博客,他介绍了如何利用TravisCI进行持续集成服务,简化博客更新部署流程。他想为博客生成目录并自动更新README文件,以提供良好的文档导航。通过解析hexo-generator-json-content插件生成的content.json文件,他用Python编写了脚本来提取文章信息并生成Markdown文件。最终,他调整了博客更新流程,手动执行Python脚本生成README.md文件,并更新了TravisCI的脚本文件。他讨论了将Python脚本执行过程合并到hexo生成步骤中的可能性,并提出了两种方案,倾向于通过Locals变量生成Markdown文档。最后,他分享了相关脚本的GitHub链接。
编程语言
基于 Python 实现 Windows 下壁纸切换功能
本文介绍了作者尝试改变博客写作风格的经历,强调了在写作中注重"为什么"而不只是"如何"的重要性。作者通过Python和Windows注册表实现了壁纸切换功能,涉及requests和pyinstaller模块的使用。初衷源于对壁纸的挑剔,通过从Pexels和Unsplash网站抓取图片来解决。详细介绍了代码实现和将功能整合到系统菜单中的过程。最终,通过修改注册表实现了右键菜单中的壁纸切换选项。提及了未来设计扩展的问题和计划。
编程语言
深入浅出理解 Python 装饰器
本文介绍了Python中装饰器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首先讨论了装饰器的概念,指出装饰器本质上是函数,进而探讨了函数对象和闭包的概念。随后展示了如何使用装饰器来对函数进行修饰,包括调试函数参数和统计函数执行时长等功能。然后对比了代理模式和装饰器模式,指出代理模式强调控制,而装饰器模式强调扩展。最后探讨了装饰器与面向切面编程的联系,提到了在不同语言中实现AOP的方式以及对AOP应用的多样性。文章全面阐述了Python装饰器的相关知识点和与设计模式、AOP等概念的联系,为读者深入理解Python装饰器提供了详尽的内容。
数据分析
基于新浪微博的男女性择偶观数据分析(上)
这篇文章通过一个程序员的视角,探讨了现代择偶标准与个人情感挫折之间的联系。作者首先表达了自己在感情上的不顺利,随后通过朋友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引发了对人际关系和外表重要性的思考。文章接着详细介绍了作者如何利用 Python 进行新浪微博数据抓取、数据清洗、中文分词以及最终通过词云展示男女在择偶标准上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外表特征如身高和相貌在择偶中的重要性,这使得作者感到失望。最后,作者反思了数据分析的意义,并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之处,应自信地面对他人的看法。文章以一种个人化且情感丰富的方式,将技术实践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相结合。
上页
1
2